问卷调查

立即填写

      东南亚投资热点速报 ∣ 全球税率调整或带来影响,跨国企业更看重新加坡非税务方面条件、越南新冠疫情严竣,服装订单转移至柬埔寨

      时间:2021-08-25
      管理员:jiangguandi

      今日看点:

      1. 全球税率调整或带来影响,跨国企业更看重新加坡非税务方面条件

      2. 越南新冠疫情严竣,服装订单转移至柬埔寨

      3. 越南超30%纺织服装企业或面临倒闭风险

      4. 马来西亚疫情加剧芯片短缺,全球芯片商库存价值650亿美元创纪录

       

      全球税率调整或带来影响,跨国企业更看重新加坡非税务方面条件

        全球力挺公司税收改革虽对新加坡可能不利,但在本地投资和设立区域总部的跨国企业更看重新加坡在非税务方面的条件,特别是经商便利性和高技能人才。

        去年,新加坡吸引超过130家国际企业在本地开设区域或全球总部,关闭总部的则有45家。整体来看,在新加坡营业的5万家国际企业当中,750家把区域总部设在本地。跨国企业指出,公司税率只是他们在新加坡投资的众多考量因素之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傅寿明受访时说,全球最低公司税提案预计将对新加坡吸引跨国企业前来设立区域总部,产生整体负面影响。不过,只要这个税率保持在15%,对新加坡的不利影响有限。“更重要的是,企业可能会接受一个事实,即使他们迁至其他地方,也必须缴纳最低税率。”他指出,许多公司迁出开曼群岛、百慕大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完全不征税的避税天堂,新加坡或能因此受益。

        安永(EY)东盟国际公司税务咨询负责人黄良前受访时说:“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如果规则简单适用,而且税收结果明确,那么新加坡的公司税收制度就有竞争力。”他认为,新加坡应继续扩大税收协定网络,最好能尽早与美国签订税收协定。

      越南新冠疫情严竣,服装订单转移至柬埔寨

      越南新冠肺炎疫情恶化,令国际服装买家决定把部份订单转移至柬埔寨,推动柬埔寨成衣厂订单显著增长。

      去年取代孟加拉国而成为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的越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越演越烈,迫使越南政府对多个工业重镇实行“封城”措施。其中,胡志明市经于7月13日实行“封城”令,至今仍未解封。

      柬埔寨唯一上市成衣厂崑洲国际(GTI)首席执行官陈聪淇表示,由于越南自7月起爆发严重疫情,部份国际买家已决定把订单交给其工厂生产。“我们估计从越南转移的订单,将占我们第3季度营收的20%至30%。”他指出,若越南疫情持续严竣,将有更多订单会被转移至柬埔寨。在东南亚主要成衣生产国中,柬埔寨疫情情况要比越南、印尼和缅甸来得好自7月以来成衣厂都能保持正常生产。“若继续维持下去,柬埔寨成衣业表现将比去年来得好,甚至有机会恢复到2019年水平。”

      根据呈交柬埔寨证券交易所(CSX)的最新财务报告,崑洲国际第2季度(4月至6月)营收达223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0%,并导致公司蒙受约100万美元亏损。首席执行官解释,第2季度因为金边实行“封城”令和工厂发生工人确诊事件,导致工厂停产约一个月,期间没有任何收入,惟仍须支付工人50%以上工资。“我们视员工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在疫情期间,我们不裁员、不减薪、不休无薪假,所有员工福利都是照发。”他表示,目前工厂生产已恢复至去年情况,加上从越南转移的订单,令管理层有信心第3季度将能转亏为盈,而全年盈利表现将比去年更好。

      柬埔寨吸引外资条件加强。尽管在疫情期间,柬埔寨仍继续吸引众多新成衣和制鞋厂投资项目该首席执行官评估,除了外部因素外,柬埔寨自身条件也有所改善,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他称,除了美国因素导致部份中国成衣厂加速转移至柬埔寨外,柬埔寨政府控制疫情表现要优于许多东南亚国家,加上政府实行提高工人生产力政策取得成效,进一步加强了外资的信心。“在洪森总理领导下,柬埔寨长期稳定,人民也和平友善,都是吸引外资的因素。”他希望,柬埔寨政府能及时向成衣厂商提供税务减免,同时避免在疫情期间加重厂商负担,包括提高工人工伤和健康保险保费不过,虽然柬埔寨成衣业有望于今年底复苏,惟财政势力较弱的中小型成衣厂,或将难以支撑到第4季度,因此需要政府的关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20年越南服装出口总值达290亿美元,超越孟加拉国(280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国去年出口总值高达142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1.6%。

       

      越南超30%纺织服装企业或面临倒闭风险

      近期,由于东南亚疫情的持续恶化,纺织服装业面临交货延误和订单流失风险等问题越发突出,越南30%-35%企业或将面临倒闭。

      截止目前,越南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超过27万例,累计死亡5744例。据越南成衣纺织协会 (VITAS)统计,目前有30至35%的纺织业厂商,恐怕因这波疫情面临倒闭。

      越南封城近一个月,已有约300家工厂传出厂内感染,也让更多工厂陷入停摆。尽管越南政府祭出“三就地”政策,但这其实是一场高成本、高风险的豪赌,让多数厂商宁可停工。眼看将错过欧美复苏商机,业者只能望单兴叹。尤其,这次重灾区的胡志明市,还是运动机能品生产重镇,包括全球最大制鞋厂宝成、台湾纺织股王儒鸿都在此设厂。今年,业者们本都接满了欧美复苏潮订单,如今却因一纸封城令而嘎然停止。

      儒鸿董事长洪镇海就在法说会透露,“我们越南五个厂加起来,光是快筛,一个月就要多花20到30万美金。而且,这么高的成本还无法换得产能全开,只能适度维持生产。”

      越南逾3700家企业试行三就地,其中就有285家爆发厂内感染。因此多数厂商宁可停工,也不愿担负高成本和高风险复工。洪镇海指出,长达一个多月的疫情封城,已令许多小厂捱不住、收摊不做,甚至连儒鸿都开始和客户协商,可能需要转出部分订单。

      国内纺企面临机遇与挑战。近期,国际社会有一种声音很是热闹,认为随着越南等东南亚确诊病例的激增,制造业或将再次回流中国。一些现象反映在贸易上,也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事实。商务部近期问卷调查显示,约40%的外贸企业新签出口订单同比增长,应该说外需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企业竞争力增强。海外订单回流对中小企业来说,确实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目前从国内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四大突出困难,一是国际海运效率低、价格高;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出口不盈利”的现象;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企业成本;四是部分地区招工难、用工贵。

      目前虽然下游已有织造企业接到回流的订单,但仅是少数企业且订单量不大,对整个织造市场影响微小。另外,海外很多国家疫情仍在大幅反弹,反弹到一定的程度,整个外部需求也会萎缩,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些基本的刚性需求。

       

       

      马来西亚疫情加剧芯片短缺,全球芯片商库存价值650亿美元创纪录

      在疫情冲击供应链的当下,从汽车到智能手机等多个行业都在高喊“缺芯停产”,甚至有人担心长期供不应求会推高通胀,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转向也有报道发现,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的库存价值正在上冲65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

      马来西亚的新冠确诊病例数正在激增,有可能加剧半导体和其他零部件的短缺现状。目前该国新增感染的七日均值超2万,是6月底的四倍多,危及解除封锁和恢复全部产能的计划。

      分析指出,马来西亚近年来已成为芯片测试和封装的主要中心,英飞凌、恩智浦半导体和意法半导体等都在当地设立了工厂。测试和封装是半导体生产的最后一步,这令马来西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该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主席Wong Siew Hai指出,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供应链中任何地方的任何中断,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地方产生连锁反应。

      据媒体梳理,日产汽车、福特汽车、通用汽车、英飞凌半导体、意法半导体都在近期“甩锅”马来西亚,称该国疫情爆发引发的第三次封锁,正导致半导体等相关零件短缺,一些热门车型不得不暂时停产,也对芯片厂商的三季度销售构成负面压力。

      金融数据机构HIS在研报中称,封装和测试业务特别容易受到病毒的影响,因为与芯片制造相比,它们需要更多的人员,而芯片制造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过程这令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本轮疫情备受瞩目,因为直接造成并加剧了全球芯片短缺的困恼。

      然而,与此同时,日经新闻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截至6月底,全球9家领先芯片制造商的总库存达到64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因为“这些公司迅速采取行动提高产量,以缓解长期短缺的问题,这种短缺已经扰乱了汽车行业及其他行业的供应链。”

      该文章称,目前这种库存状况还能应对稳定增长的需求,产生库存过剩的风险很小,但芯片制造商们已经开始担心这种发展可能会在“后疫情时代”导致供应过剩,进而打压芯片价格

      芯片制造商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存货周转率为7.8,创下18个月新高,打破了“总库存增加时,周转率通常下降”的一般规律反映出旺盛的需求导致销售增长一直快于库存积累。一般情况下,库存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从投入库存到完成销售的时间越短,资金的回收速度越快。

      但英飞凌等知名芯片厂商的内部人士发出预警称,当前不断增加的库存不一定准确反映了实际的芯片需求例如一些汽车制造商转换策略而扩大芯片库存,以备应付未来供应链干扰的不时之需。这代表当芯片供应“势必”再一次超越需求时,芯片价格会在过剩库存之下遭遇暴跌

      摩根士丹利便在一周多前高喊内存全行业的“凛冬降至”,引发美股芯片股应声大跌。摩根士丹利认为,芯片短缺下的大量需求已经开始回调,供应正在赶上需求,价格趋势可能从明年开始扭转向下,尤其是DRAM存储行业摩根士丹利预计,一旦盈利增长预期逆转,行业PB估值可能会缩水近30%,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

       

       

       

      资料来源:VITAScc-times,wallstreetcn,Lianhe Zaobao,中债资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