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

立即填写

      RCEP专刊第三期:RCEP生效对新能源汽车业发展影响几何(下)

      时间:2022-01-14
      管理员:jiangguandi

       

      启示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何去何从

       

      RCEP的签署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面对新的情况,新能源汽车行业应该何去何从,下面将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

       

        1. 海外新能源汽车品牌进军中国市场

      RCEP的生效不仅给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市场空间,同样,海外新能源汽车也可以借机进军中国市场,扩大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这可能会对我国本土的汽车品牌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RCEP成员国中的日韩,日本、韩国作为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引领者,在RCEP协定汽车零部件流通成本降低的大背景下,相关产品将与国内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直接竞争,并对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造成压力。

      今后,我国应全力打造具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发挥品牌和技术优势,以积极应对贸易开放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冲击。

       

      2. 新能源汽车出口竞争加剧、产业链转移

      RCEP在带来更开放、更一体化的市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与日本、韩国相比,我国汽车产业起步晚,产品出口竞争力依然较弱,东盟等国家绝大部分汽车市场仍被日系车占据。另一方面,在RCEP的带动下,部分零部件生产企业会加速外迁,转移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投资设厂的外资企业。中国汽车产业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将受到挑战,这将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形成了压力与鞭策,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利用RCEP加快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让汽车产品更好地走出去仍是一大挑战。

      今后,我国汽车企业应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汽车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等质量性能的持续提升,向国际高端产品标准看齐,向全球市场出口绿色安全、高品质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二)新能源汽车进军海外市场

        1. 欧洲市场

        在汽车行业领域,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趋势。欧盟提出2025年整体汽车市场要达到零排放的指标,对此,欧盟出台了全球最严的碳排放标准;同时,欧盟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实行了双重补贴政策的刺激。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9.5万辆,同比增长142%,成为年度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当年度全球市场份额的43%。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拥有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存量占比约是欧洲市场的3倍。而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供应链没有中国市场完整,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很多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都是欧洲市场的潜在客户。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抓住RCEP的机遇,乘着欧洲环保限排之风,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打造中国品牌。近两年来,我国一些新能源车企品牌也正在为此努力,小鹏汽车,包括爱驰汽车、威马汽车、蔚来汽车等在内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正集体驶向海外市场。当然,在进军欧洲市场时,存在着品牌认知度、本土化运营、产品技术问题等难题,中国新能源车企应当在充分发挥中国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的优势并克服上述问题,在不同的市场采取有针对化的本土化的策略。

       

        2. 东南亚市场

        对于东南亚市场,中国新能源车企要在出口和投资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势头三大指标看,东盟十国中汽车市场规模较大、汽车产业相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主要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这五个国家。

        1)从投资方面来看

        “区位就近选择”对开发和投资东盟市场具有先天优势,RCEP协定的实施,将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双边经贸往来注入更大动力。我国汽车企业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内的相关鼓励政策,结合双边合作产业园区政策和项目投资契机,推动东道国开辟产业园区。目前,我国的SUV、皮卡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东盟市场还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具备输出优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注重节能减碳,新能源汽车企业到东盟投资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化优势。此外,东盟国家资源丰富,应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

        借势RCEP,中国新能源车企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赋能本国产业发展,优化升级我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如何充分利用东盟国家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禀赋以及集中化的产业优势,布局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

        例如泰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电动车投资激励措施。近年来,拥有电动汽车技术的中国公司也在泰国取得了进展,包括长城、上汽等。如果我国汽车企业考虑投资泰国的话,应结合泰国整车品牌向中高端走的发展趋势,考虑在5-10年时间完成产品品牌和形象升级,否则可能陷入“廉价车”低端品牌陷阱。

        2)从出口方面来看

        东盟国家人口众多,从整体消费来看,汽车销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未来汽车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此外,东盟国家整车产业链并不完善,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本土新能源车企品牌,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国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东南亚市场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海外出口的重要市场。

        我国新能源车企要把握东盟市场特点,持续投放差异化的优势新能源汽车产品,并且在出海之前应做好人才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充足储备。

        例如马来西亚市场马来西亚已经开始进入经济增长的瓶颈期,汽车市场高度饱和,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在马来西亚的占有率很高。因此,如果我国汽车企业未来希望开拓马来西亚市场,可能要考虑走中高端路线。 印度尼西亚市场: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日本品牌汽车销量占比在90%以上。但是印尼近年来经济比较萧条,消费能力有限,尤其印尼国内政局动荡,民族问题突出,社会治安较差,因此我国车企在印尼应考虑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车型。

       

      【1】陈秀娟《冲浪RCEP》 

       

      本专刊版权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