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
民用航空产业链介绍
本部分将简要梳理民用航空的产业链,以及近年来全球各国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后续分析RCEP生效对民用航空细分产业和国别产生的影响奠定基础。
一、民用航空产业链概况
民用航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原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下游维修服务、机场建设、地勤服务及物流服务等。
图1:航空产业链结构图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整理
上游主要是为中游设备制造提供原料,其中主要原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碳纤维、钛合金、铝镁合金和航空钢材等,复合材料包括树脂基、陶瓷基、金属基等。以核心材料碳纤维为例,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市场竞争者:
美国:产能最多,本土碳纤维企业赫氏和氰特公司(后被比利时索尔维集团收购)承担着美国军用碳纤维的制造,剩余部分服务于民用。日本东丽旗下的卓尔泰克在美国也有部分大丝束生产(主力在匈牙利与墨西哥)。
日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日本东丽公司在碳纤维原丝领域位于持续领先地位,是波音公司长期的最稳定也是最主要的供货商。2020年,与美国卓尔泰克合计占全球运行产能22.9%。[1]
韩国:研发与产业化起步较晚,但自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实用化阶段,扭转了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韩国晓星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跻身全球前3大碳纤维生产企业。
中游主要是设备制造,航空装备制造是航空装备产业链的关键部分,包括整机和部件两个方面。同样,航空装备整机按照航空的用途又可分为军用航空装备和民用航空装备。军用航空装备包括战斗机、教练机、直升机、加油机和特种飞机等。民用航空装备包括公用航空运输装备和通用航空运输装备。航空部件主要包括机载设备(航电系统、机电系统)、航空发动机(叶片、轴承、机闸等)和机体(内饰、起落架、机翼等)。在全球航空装备领域里,欧美国家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2]
欧美国家:美国的波音公司与欧洲的空客公司在航空装备的研发和设计环节已经形成垄断格局,美国的普惠公司和GE 航空在飞机发动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装备制造商在32个细分装备领域的16个领域居于世界第一,掌握着这些领域的主导权。
中国:目前以商飞为代表的民机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产大飞机C919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自主制造大型干线客机能力的国家或团体,但仍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进口。
下游主要是维修和其他配套服务。维修服务主要包括机体大修加改装、发动机维修、航线维护、部件附件维修。其他服务主要包括航空燃料、物流服务、地勤服务、机场建设和雷达监控等。在RCEP的15个成员国中,新加坡和韩国的航空枢纽货运服务竞争力较强;文莱等海岛国家对航空货运服务的依赖性较强;中国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的特征。[3]
二、我国民用航空运力及进出口情况
民用航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原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下游维修服务、机场建设、地勤服务及物流服务等。
1. 旅客及货运吞吐量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2021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港澳台地区数据另行统计)共有248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运输机场248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或地区)244个。
在旅客吞吐量上,2021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比上年增长5.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比上年增长7.6%,国际航线比上年下降82.0%。由此可见,旅客运输量受疫情影响较大,与各国政策、贸易人员往来相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图2 2019-2021年中国民用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报告整理
在货邮吞吐量上,2021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比上年增长10.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比上年增长3.4%,国际航线则增幅更高,比上年增长21.7%。数据表明,我国社会面疫情控制良好,复工复产情况恢复以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后续国际竞争中将创造新的经济动力。
在旅客吞吐量上,2021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比上年增长5.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比上年增长7.6%,国际航线比上年下降82.0%。由此可见,旅客运输量受疫情影响较大,与各国政策、贸易人员往来相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图3 2019-2021年中国民用运输机场货邮吞吐量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报告整理
2. 航空制造和装备进出口
航空器的制造较为复杂,包含零部件、整机、发动机等等,进出口贸易也较为频繁。受贸易战影响,部分国家对我国实行反倾销战略,我国航空制备零部件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在装备制造层面,2020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4.1%,实现贸易逆差78.41亿美元。2021年1-11月进出口总额为149.6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12.52亿美元,出口额为37.17亿美元,实现贸易逆差75.35亿美元。[4]
从趋势来看,中国航空装备进出口贸易逆差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一定程度说明了我国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的自产能力呈现上升趋势。但仍然以进口为主,核心技术和效益阵地都位于别国。
图4 2018-2021年中国航空装备行业进出口额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注:
[1] 数据来源:赛奥碳纤维年报
[2] 资料来源:普华永道
[3] 资料来源:中国民用机场
[4]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本文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修改、摘编或使用。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咨询者提供的咨询意见。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